第(3/3)页 等到莱州靠岸登船的东西,送到齐州来后,他才一同启程出发。 这次回长安,他还要报名参加八月的科举乡试。 他本人是不愿意的,但太子哥哥要求,他也只好从善如流。 “听说科举考试报名,多数寒门子弟,适龄教育出身的学子。” 李道宗说道:“世家大族的子弟,少有人报名的。” “他们这是不配合,还是说无声的抗议呢?” 李治倒是不赞同这样的说法,道:“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。” “但他们估计看不起这样的取士途径,也有保守的态度。” “毕竟,靠举荐与察举,就能出仕为官的。” “参加科举,是要跟其他人争夺,这样无形之中就落了层次。” “此外,他们考的好,无话可说,名副其实。” “要是考不好的话,成绩不佳,没有名次。” “对他们的举荐出仕,是有很大的阻碍。” 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。 只要不是脑袋有问题,有其他途径能确保出仕的,就知道这科举不是最好的选择。 “但这样一来的话。” 李道宗道:“科举取士是不是有点……。” 李治知道他说的什么意思。 无非就是不太被人认可,这次科举出仕的学子,会受到很多非议与质疑。 比如说才不配位等。 “所以,哥哥应该是想到会发生这种状况,才让我,还有其他亲王,皇室子弟参加的。” “至少有我们,他们也不敢明面上过分。” 抵达长安。 李治看着来交割,东北大都督府运送回来的钱财。 由民部尚书刘洎与兵部尚书李孝恭亲自来的。 这笔钱财,由不得他们不重视。 “哈哈。” 李孝恭仰头大笑,“九郎,你长大许多了啊。” “不错不错。” 李治恭敬的行礼,道:“伯父也是老当益壮,威风不见当年啊。” “嗯嗯嗯,好好。” 李孝恭道:“多亏你亲自护送啊。” 他低声说道:“我跟你说,这次兵部可是占了份子的。” 李孝恭比划出三个手指头,“这个数。” “怎么样,很震惊吧?” “以后你还在军中,要钱什么的,直接写个本递到兵部来,伯父都给你拨款。” 李治连忙应承,他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在军中。 只是。 一想到还有一半的钱,河间郡王不知情。 心头就不由为之默哀。 “对了九郎。” “那些马车怎么回事?” 李孝恭看到远处,要送到太极宫内库的马车,忍不住问道。 “怎么这么多,跟我们这快一样了。” 你发现了啊? 发现也不告诉你,免得你悲伤。 “我在齐州办了事,要……。” 李治含糊的说道,李孝恭马上道:“懂,伯父懂。” “好样的。” “我就不耽误你了,先走了。” “承范,见过陛下后,来找我吃茶。” 李孝恭开开心心的离开,李道宗却是皱着眉头,他似乎是发现不得了的事情。 好像是不能说的事。 第(3/3)页